
赤水河畔,仡佬族酿酒大师张再彬俯身查看酒醅发酵状态。作为仡佬族非遗酿酒技艺唯一传承人,他守护着公元前135年濮人先祖创立的酱香古法。“雄正酱香酒让消费者品尝到酱香酒本来的味道”,他创立的雄正集团将民族技艺转化为品牌核心竞争力。
在张再彬看来,非遗保护需“动态传承、活态保护”。通过规模化生产带动技艺传播,雄正酱香酒不仅入选国家“名企名品”,更成为推动中国白酒联合申遗的重要力量。这种将民族基因植入商业模式的探索,为面临传承人老龄化、市场化程度低的非遗技艺开辟了新路。
三百公里外的茅台镇,另一场民族文化融合实验正在发酵。某酒业项目将苗族非遗元素深度融入白酒产业链:与银饰、马尾绣传承人合作开发酒瓶设计;在酿造环节融入苗族医药智慧;甚至将“12987”工艺(1年周期、9次蒸煮、7次取酒)与苗族古歌旋律结合创作品鉴仪式。
2021年贵州酱酒非遗文化论坛上,首款非遗文创酱香酒“华汉东方-上古神韵”揭开面纱。这款由汉台茅公馆打造的产品,将水族水书、马尾绣、铜鼓文化及平塘牙舟陶熔铸一炉,20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守护窖池的仪式,彰显“匠心凝聚文化陈酿”的理念。
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人才培养端。面对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困境,茅台镇启动“非遗传承人窖池守护计划”,由布依族枫香染大师杨光成等与酒企共建传承基地。这种“以生产促传承”的模式,让青年学徒在酿酒的实践中理解祖先智慧,使民族技艺真正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。
发布于:贵州省
全国股票配资,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,证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